压铸件产生气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,但脱模剂环节至关重要。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析气孔产生的原因、蜡乳液如何解决问题,以及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。
一、为什么压铸脱模易产生气孔?
气孔主要分为两类:卷入性气孔和析出性气孔。与脱模剂相关的主要是卷入性气孔。
脱模剂本身产气(核心原因):
传统的水基脱模剂主要成分是水、硅油/矿物油、以及各种添加剂。
当脱模剂喷涂到高温模具(通常150°C-300°C甚至更高)表面时,水分会瞬间剧烈沸腾、汽化。
如果水的蒸发速度过快、蒸汽压过高,蒸汽来不及从模具的排气槽排出,就会被高速注入的金属液(铝、镁、锌合金等)卷入型腔内部,形成卷入性气孔。
脱模剂成膜不均:
劣质或喷涂不当的脱模剂无法形成均匀、致密、耐热的润滑膜。
这会导致局部粘膜,金属液填充时流动紊乱,更容易裹入空气和脱模剂挥发的气体。
模具排气不畅:
脱模剂产生的气体需要依靠模具的排气系统(排气槽、排气销、真空机等)排出。如果排气设计不良或被堵塞,气体无处可去,只能被压入铸件。
二、耐高温蜡乳液如何解决气孔问题?
耐高温蜡乳液通过改变脱模剂的成膜物质和挥发特性,从根本上减少了气体的产生。
低挥发份,从源头减少气体:
蜡乳液中的主要成分是微米或纳米级的蜡颗粒,悬浮在水中。水的含量仍然高,但关键的区别在于成膜物质。
喷涂后,水分迅速蒸发,留下的蜡颗粒在模具高温下会熔融、流平,形成一层极薄、均匀、致密且耐高温的固态润滑膜。
这层膜本身不挥发、不分解,在压射过程中不会产生大量气体,从而从源头上显著减少了气体的产生量。
优异的润滑性和脱模性:
蜡膜具有极低的摩擦系数和良好的隔离效果,能有效防止金属液与模具焊合,使脱模更加顺畅。
平滑的脱模过程减少了金属液流动的阻力,使填充过程更平稳,降低了裹入空气的风险。
改善模具润湿性,覆盖更均匀:
高质量的蜡乳液通常具有良好的铺展性和润湿性,能在模具表面形成一层非常薄(通常几个微米)且均匀的膜。
这避免了因局部膜过厚或堆积,在受热时产生大量气体的问题。“薄而匀”的膜是减少气孔的关键。